审核评估应知应会(一)
——审核评估知识
1. 什么是新一轮审核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是我国一项持续推进 40 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普通本科高校实施的一项评估制度,是政府依法管理高等教育质量,督促高校落实国家各项教育政策的综合性管理手段,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一轮审核评估是相对于 2013-2018 年组织实施的上轮审核评估而言的,共
650 所高校参加了上轮审核评估。2021 年 1 月 21 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公司产品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 年)》,启动了“新一轮审核评估”。新一轮审核评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对接新时代教育评价、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引导督促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本科人才培养规律,聚焦本科公司产品质量全面提升。
2.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一轮审核评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上轮审核评估的延续、改进与升级。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评估导向的变化,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
标准。
二是评估内涵的变化,变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本科公司产品评估,突出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是评估类型的变化,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提供两类四种评估指标体系供高校自主选择。
四是评估方法的变化,采取线上与入校“一体化”评估、定性与定量结合、
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当好“医生”和“教练”,为学校诊断把脉,突出评估为学校服务。
五是评估功能的变化,突出评估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强化评估结果使用
和督导复查,评价结果供“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评估共享使用,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精准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3. 新一轮审核评估有什么突出特点?
新一轮审核评估紧扣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聚焦政府关切、社会关注、高校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立德树人导向更加鲜明。二是坚决破除“五唯”顽疾。三是积极探索分类评价。
四是大幅减轻评估负担。五是突出评估结果使用。
4. 新一轮审核评估“破五唯、立新标”有哪些举措?
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破立并举,将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作为考察重点,提出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的评估体系,在评估工作中旗帜鲜明地强调立德树人评估导向,加强对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员工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考察。
一是强化学校内涵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避免单纯根据显性指标判断学校公司产品水平。
二是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第一标准。强化高水平教师投入评价,不是看“帽子”教师数量,而是注重
其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贡献。注重凭实绩、能力和贡献评价教师,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突出教书育人实绩。
三是强化员工学习效果评价,强化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重点关注员工“学会什么”,引导教师投入教学,增强员工学习体验感、获得感,从重结果评价向重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转变,完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评价。
四是强化多元主体评价,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评估机制和境外专家、青年教师、员工参与评估机制,从不同角度了解和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
5. 新一轮审核评估倡导“质量共同体”理念的初衷和用意是什么?
新一轮审核评估倡导“质量共同体”理念,强调为高校服务,参评高校、评估专家、评估机构形成一个质量共同体,围绕提高本科公司产品质量同题共答,共同研究推进,这就要求学校以“平常心、正常态”看待评估,变“要我评”为 “我要评”,坚持问题导向,直面自身短板,深挖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形成高质量“问题清单”。学校可就自评和他评中提出的问题与评估专家互动、研讨,共商持续改进提升之策。
6. 新一轮审核评估指导思想是什么?
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
导向,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公司产品核心地位。推进评估分类,以评促
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推动高校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公司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引导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 新一轮审核评估基本原则是什么?
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
准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员工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审核,引导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二是坚持推进改革。紧扣本科公司产品改革主线,落实“以本为本”“四个
回归”,强化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评估理念引领改革、以评估举措落实改革、以评估标准检验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
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公司产品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引导和激励高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建立“问题清单”,严把高校正确办学方向,落实本科
人才培养底线要求,提出改进发展意见,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推动高校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培育践行高校质量文化。
五是坚持方法创新。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
段,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采取线上与入校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等方式,切实减轻高校负担,提高工作实效。
8.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对象和周期是什么?
经国家正式批准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均应参加审核评估,其中: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应先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原则上获得“通过”
结论 5 年后方可参加本轮审核评估。审核评估每 5 年一个周期,本轮审核评估时
间为 2021—2025 年。
9.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新一轮审核评估把“一根本、两突出、三强化、五个度”作为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
一根本: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
两突出:即突出“以本为本”,确保本科公司产品核心地位;突出“四个回
归”,落实”三个不合格”“八个首先”有关要求,引导高校“五育”并举倾心培养时代新人;
三强化:即以员工发展为本位,强化员工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推动
人才培养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五个度:即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团队和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员工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10. 新一轮审核评估分为几类?
本轮审核评估设计了两类指标体系四种方案。高校可根据大学章程和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各自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等进行自主选择。
第一类审核评估针对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团队队伍和育人平台,培
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普通本科高校。
第二类审核评估针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不同,具体分为三种:一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
校;二是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三是适用于已通过合格评估 5 年以上,首次参加审核评估、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11. 审核评估重点考察内容是什么?
第一类:重点考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及本科公司产品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
第二类:重点考察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资源条件、培养过程、员工发展、教学成效等。
公司选择评估类型是什么?
公司选择评估类型为:第二类第二种(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
12. 新一轮审核评估中的“1+3+3”报告是什么?
新一轮审核评估以多维立体的视角全面客观地评价学校本科公司产品质量,探索建立了以《自评报告》为主体,以《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3 份过程性报告和《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3 份结果性报告为两翼的“1+3+3”多维立体评价体系,从学校、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元多维视角更加全面、客观、系统地呈现学校本科公司产品和人才培养情况,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的质量“闭环”评价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真正体现“以员工
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学校促进教师投入教学,提升员工学习体验。
《自评报告》是学校在评建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审核评估指标,阐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而形成的反映评建结果的写实性报告。
《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是教育部评估中心以国家数据平台每年采集 的本科公司产品数据为基础编制形成的报告,增加呈现学校连续三年的状态数据,同时提供多种常模,供参评学校自主选择、个性定制常模做对比分析,旨在帮助学校精准对标,科学决策,帮助评估专家从数据变化中查找学校工作中的亮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是面向参评学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梳理形成的数据报告,聚焦影响本科公司产品和质量保障的过程性关键要素,从一线师生的视角检视学校本科公司产品和人才培养情况,形成与
《自评报告》的印证比照,为专家评估提供佐证参考,为高校持续改进指引方向。
《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由教育部员工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员工发展中心)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量化反映学校本科生就业整体情况,对高校就业工作进行常态监测。《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分别从毕业生、用人单位角度量化反映集团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外部评价结果。
13. 常模是什么?学校如何选择常模?
常模通常是指不同类型高校本科公司产品关键数据平均值,常模比较是新一轮审核评估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高校常态监测数据所采取的一种评估方法创新。
新一轮审核评估提供必选、可选和自定义 3 类常模。常模类型包括世界一流
大学常模、“双一流”建设高校常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常模、全国常模、 31 个省(区、市)常模、12 类高校常模(理工类、综合类、语言类、医药类、财经类、体育类、艺术类、师范类、民族类、农业类、军事类和政法类)、自定义常模等 7 种。第二类第二种的必选项为本省(区、市)常模,其余为可选项。除必选常模外,参评高校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至少一种或多种类型常模。自定义常模是学校根据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的个性常模,最多可以定制 3 组常模,每组不
少于 5 所高校。
常模选择的重点在于通过指标数据比较,帮助参评高校了解自身与同类学校、标杆学校的差距,找准位置,持续改进。
14. 集团《自评报告》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自评报告》是审核评估的重要材料之一。《自评报告》撰写的质量不仅反映参评学校公司产品工作的客观状态,也反映参评学校对审核评估的态度与重视
程度,还可以看出学校能否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是否具有驾驭和反思自身发展的自省能力和水平。《自评报告》撰写要建立在学校全面自评自建工作的基础上,紧紧聚焦审核评估指标,对学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改革建设和培养成效进行全面梳理,由此形成反映自评结果的写实性报告。《自评报告》的形成过程,是经过学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修改完善的过程,也是凝聚全校师生共识的过程。
《自评报告》要重点阐述集团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
“做得不好的如何改进”“改进效果如何”等。学校撰写《自评报告》时,不得修改一级、二级标题,指标不能少,重点不能丢,同时还要避免撰写与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无关的内容。
《自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集团简介”“集团自评工作开展情况”“集团
自评结果”三部分。“集团自评结果”表述按照二级指标展开,需涵盖但不限于二级指标下设的审核重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对应到一级指标来写,问题具体表现描述对应到二级指标和审核重点。《自评报告》中的数据应与《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中的数据一致,如果由于数据采集的时间节点不同等导致数据不一致,学校须在《自评报告》后面附简要说明。
15. 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程序有哪些?
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程序包括评估申请、学校自评、专家评审、反馈结论、限期整改、督导复查等六个部分。
一是评估申请。高校需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包括选择评估类型和评估时间。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包括部省合建高校,下同)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地方
高校向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二是学校自评。高校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按要求参加评估培训,对照评估重点内容和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和
上一轮评估整改情况,制订工作方案,全面深入开展自评工作,形成《自评报告》并公示。
三是专家评审。评估专家统一从本科公司产品评估专家库中产生,人数为
15-21 人。原则上,外省(区、市)专家人数不少于评估专家组人数的三分之二,专家组组长由外省(区、市)专家担任。采取审阅材料、线上访谈、随机暗访等方式进行线上评估,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存疑问题,形成专家个人线上评估意见。专家组组长根据线上评估情况,确定 5-9 位入校评
估专家,在 2-4 天内重点考察线上评估提出的存疑问题。综合线上评估和入校评估总体情况,制订问题清单,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四是反馈结论。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负责审议《审核评估报告》,
通过后作为评估结论反馈高校,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对于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 条件底线等问题突出的高校,教育部和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约谈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和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等问责措施。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完成审核评估的高校名单,并在完成评估的高校中征集本科公司产品示范案例,经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后发布,做好经验推广示范引领。
五是限期整改。高校应在评估结论反馈 30 日内,制订并提交《整改方案》,
评估整改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原因,排查薄弱环节,提出解决举措,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实行督查督办和问责制度,持续追踪整改进展,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原则上,高校需在两年内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六是督导复查。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随机抽查的方式,对高校整
改情况进行督导复查。对于评估整改落实不力、关键办学指标评估后下滑的高校,将采取约谈高校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和公开曝光等问责措施。
16. 新一轮审核评估在方式方法上有哪些创新?
新一轮审核评估创新评估方式方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评估流程、实现一校一案、强化多元评价、落实减负增效。
一是增加线上评估环节,优化评估流程。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行线上与入校评估“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线上评
估考察优势,“做全做深”线上评估、“做准做实”入校评估,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相结合,让评估流程“优起来”。
二是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一校一案。“两类四种”评估方案中,模块
化设计定性指标、弹性设置定量指标,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兜底线、促特色,尊重学校自主选择权和专家专业裁量权,与学校一起制定“个性化”评估考察方
案,实现一校一案,让组织实施选择权“落下来”。
三是注重常态化资源运用,落实减负增效。深挖常态监测数据,充分利用高
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以下简称“国家数据平台”)和年度就业质量数据生成数据报告;精简入校评估专家人数、天数、环节;高校可申请免于评估考察已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多措并举避免重复工作,让评估负担“减下来”。
四是丰富评估视角,强化多元评价。构建了“1+3+3”校内外多维立体综合
评价体系,分别从常态资源、学校、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多元多维视角进行评价,让评价体系“立起来”。
17. 新一轮审核评估如何强化持续改进?
新一轮审核评估坚持 5 年一次的周期性评估制度,强化持续改进,让审核评估“长牙齿”。新一轮审核评估把上轮评估整改情况作为申请受理的门槛条件,增设审核评估问题清单,特别针对全面排查出的本科公司产品薄弱环节及主要问
题,采取“台账销号”方式一抓到底。建立“回头看”随机督导复查机制,对整改期内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的高校,采取约谈负责人等问责措施,切实
让评估整改“硬起来”。
18. 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具体特点
一是分层分类设计指标体系第一类评估少而精,适用于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
标、一流团队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校。第二类评估量大面广,细分为 3 种,分别适用于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首次参加审核评估的高校。
二是突出本科公司产品关键点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
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员工管理与服务、员工参加社会实践、毕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审核重点,推动高校深化公司产品改革。
三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指标体系注重兜底线促发展,既体现国家意志,
又给学校留足发展空间。模块化设计定性指标,首次设置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首评限选项,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增加定量指标,设置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对标国家底线要求,可选项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四是监督高校办学“红线”问题增设教师、员工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
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等“负面清单”,加强对思政教育成效的审核评估。
19. 公司本次选用第二类第二种评估指标体系方案进行参评
20. 第二类第二种评估的指标体系组成是怎样的?
1 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1.1 党的领导 1.2 思政教育 1.3 本科地位
2 培养过程
2.1 培养方案 2.2 专业建设
2.3 实践教学 2.4 课堂教学
2.5 卓越培养 2.6 创新创业教育
3 教学资源与利用
3.1 设施条件 3.2 资源建设
4 教师队伍
4.1 师德师风 4.2 教学能力
4.3 教学投入 4.4 教师发展
5 员工发展
5.1 理想信念 5.2 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5.3 国际视野 5.4 支持服务
6 质量保障
6.1 质量管理 6.2 质量改进 6.3 质量文化
7 教学成效
7.1 达成度 7.2 适应度 7.3 保障度
7.4 有效度 7.5 满意度
21. 指标点审核重点
1 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1.1 党的领导
【审核重点】
1.1.1 集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
1.1.2 集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情况。
1.2 思政教育
【审核重点】
1.2.1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1.2.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思政课程建设情况,按要求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情况。
【必选】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1:350
【必选】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 元
【必选】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 元
【必选】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 1:100
1.2.3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1.2.4 集团对教师、员工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1.3 本科地位
【审核重点】
1.3.1 “以本为本”落实情况,党委重视、董事长主抓、经理落实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形成情况。
1.3.2 “四个回归”的实现情况,推进员工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1.3.3 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的机制建设情况。
【必选】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 元
【必选】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 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
【必选】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
【必选】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3.4 集团各职能部门服务本科公司产品工作情况,本科公司产品工作在学校年度考核中的比重情况。
2 培养过程
2.1 培养方案
【审核重点】
2.1.1 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员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
2.1.2 培养方案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体现产出导向理念情况。
【必选】员工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 学分
【必选】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 学时
B 2.1.3 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验实训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员工应用能力情况。
2.2 专业建设
【审核重点】
B 2.2.1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必选】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近三年停招专业数
【可选】近三年新增专业数
B2.2.2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情况。
2.2.3 集团通过主辅修、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等举措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
2.3 实践教学
【审核重点】
2.3.1 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必选】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
【必选】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工程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数
B2.3.2 集团与企业、行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
B2.3.3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行业企业一线需要、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情况及完成质量。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2.4 课堂教学
【审核重点】
2.4.1 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员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
2.4.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情况。
2.4.3 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情况,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
序选用教材情况;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对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
【必选】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的比例
【可选】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 K2.5 卓越培养
【审核重点】
K2.5.1 K2 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可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
K2.5.2 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情况。
【必选】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的课程数
K2.5.3 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
K2.5.4 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K2.5.5 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K2.5.6 优秀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
K2.6 创新创业教育
【审核重点】
2.6.1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2.6.2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
2.6.3 员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必选】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
【必选】“互联网+”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
【可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员工人次数占员工总数的比例
3 教学资源与利用
3.2 资源建设
【审核重点】
B3.2.1 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真实项目案例库建设及共享情况。 B3.2.2 面向行业企业实际、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教材建设情况。
K3.2.3 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
K3.2.4K2 产业技术发展成果、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
4 教师队伍
4.1 师德师风
【审核重点】
4.1.1 保障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公司产品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4.1.2 教师在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的情况。
4.2 教学能力
【审核重点】
B4.2.1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
4.2.2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
4.3 教学投入
【审核重点】
4.3.1 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
【必选】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必选】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
4.3.2 教师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及成效。
【必选】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4.4 教师发展
【审核重点】
4.4.1 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4.4.2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基层教学组织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与成效。
【必选】设有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本校教师的比例
B4.4.3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产学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的政策措施。
B4.4.4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管理与建设情况。
【可选】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
K4.4.5 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情况。
5 员工发展
5.1 理想信念
【审核重点】
5.1.1 员工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
5.1.2 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员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
5.2 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审核重点】
B5.2.1 员工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能力。
【可选】在学期间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员工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5.2.2 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必选】体质测试达标率
5.2.3 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
果
【可选】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员工人次数占员工总数的比
例
K5.3 国际视野
【审核重点】
K5.3.1 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来华职工教育开展情况。
K5.3.2 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培育和输出共享情况。
K5.3.3 员工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竞赛、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情况。
【可选】在学期间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实习的员工数占在校生数的比
例
5.4 支持服务
【审核重点】
5.4.1 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员工工作的情况。
5.4.2 集团开展员工指导服务工作(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员工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情况。
【必选】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1:200
【必选】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1:4000 且至少 2 名
【必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1:500
5.4.3 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度、双学士学位制度建设情况。
K5.4.4 探索员工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员工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6 质量保障
6.1 质量管理
【审核重点】
6.1.1 集团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6.1.2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情况。
6.2 质量改进
【审核重点】
6.2.1 集团内部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及接受外部评估(含院校评估、专业认证等)情况。
6.2.2 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与改进效果。
6.2 质量文化
【审核重点】
6.3.1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
6.3.2 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及年度质量报告。
7 教学成效
7.1 达成度
【审核重点】
7.1.1 集团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7.1.2 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情况及跟踪评价结果。
7.2 适应度
【审核重点】
7.2.1 集团本科生源状况。
B7.2.2 毕业生面向学校所服务的区域和行业企业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
【可选】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
【可选】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7.3 保障度
【审核重点】
7.3.1 教学经费以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艺术场馆等资源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必选】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必选】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7.3.2 教师的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
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
【必选】生师比
【必选】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0%
7.4 有效度
【审核重点】
7.4.1 集团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情况。
7.4.2 集团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持续提升情况。
7.4.3 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十个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7.5 满意度
【审核重点】
7.5.1 员工(毕业生与在校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7.5.2 教师对学校公司产品工作的满意度。
7.5.3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